您现在的位置:智慧城市网>智慧医疗网>资讯列表>6万亿规模的智慧养老产业,须警惕泡沫化发展

6万亿规模的智慧养老产业,须警惕泡沫化发展

2024年07月23日 09:06:45 人气: 37365 来源: 中关村智慧城市信息化产业联盟
  【智慧城市网 市场分析】作为现代科技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新兴模式,智慧养老正在为解决养老难题提供一系列创新方案。
 
  前段时间,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发布的《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(2023年)》(下称《报告》)指出,依托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(AI)等现代信息技术,智慧养老模式正在为老人、机构提供实时、高效和低成本的服务,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养老需求。《报告》提到,当前智慧养老涵盖四大应用场景,包括政府监管、养老机构运营管理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以及智慧居家养老服务。
 
  截至2023年底,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,占全国人口的21.1%。近3亿老人迈入智慧养老时代,该模式有何痛点与难点?产品技术迭代动力不足、商业化受阻等难题,该怎样破解?
 
  01、积极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
 
  今年1月,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《意见》”),这是中国首个以“银发经济”命名的政策文件。《意见》提出了4个方面26项举措。对此,外媒认为,未来中国将着力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,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,安享幸福晚年。
 
  有分析认为,随着越来越多习惯数字化生活的人口步入老年阶段,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迎来广阔发展空间,智能护理机器人、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将有机会推广应用于更多寻常百姓家,智慧经济将成为中国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 
  不少外媒关注到,中国在努力满足老年人基础居家养老需求的同时,积极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,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。
 
  埃菲社报道称,《意见》提出要强化老年用品创新,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、家庭服务机器人,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,发展抗衰老产业。
 
  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引述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的话称,银发经济覆盖面广,但现阶段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、护理、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。而老年人多元化、差异化、个性化的需求,正变得越来越旺盛和迫切,却尚未得到有效满足。
 
  针对这样一些产业短板弱项,《意见》结合供给端的发展基础,依据老龄群体和备老人群的需求特征,从老年人自身需要的老年用品、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康复辅助器具,到抗衰老、养老金融和老年旅游等高品质服务,再到全社会适老化改造,重点谋划了七大潜力产业。比如,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,即主要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、安全保障、保健康复、医疗卫生等方面需求,提供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。
 
  02、技术迭代是刚需
 
  政策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。
 
  继2017年国家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《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17~2020年)》后,4批次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单位评选工作和《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》编制先后开展;2021年,《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1~2025年)》启动实施,该文件同时明确,要重点发展健康管理类、养老监护类、康复辅助器具类、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及家庭服务机器人5大类产品,并带动传感器、微处理器、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突破,实现多模态行为监测、跌倒防护、高精度定位等实用技术攻关。
 
  一位智慧养老领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上述文件发布以来,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,标准体系初步建立,产业发展格局也逐步清晰,如大型企业多以打造综合性解决方案为主,中小企业则以开发器械或设备为主;尽管如此,智慧养老领域仍然面临技术产品供给不足,融合应用不够,产业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。
 
  比如,大型头部企业,南京新百旗下安康通、海尔智慧康养等均打造了一套基于居家、社区、养老机构等不同场景的综合解决方案。有些企业研发的家床服务可视化大屏(包含硬件和软件)可以为老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和照护;其中,硬件部分搭载了烟雾报警器、门磁传感器、毫米波雷达呼吸心率、防跌倒检测仪、体征监测仪等一系列设备,软件部分则是上述设备的数据反馈和实时预警集成。
 
  再比如,一些中小型企业则瞄准智慧养老装备。记者在优龙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,上海老博会上展示的一款柔性外骨骼机器人,通过安装在老人腿部,其动力系统可以捕捉到老人的运动意图,实现精准步态预判,以及解决偏瘫遗留下来腿部一边行走不顺的问题;该款产品售价约在2万~3万元之间。
 
  “未来,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可以解决60%以上的养老难题,甚至更多,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养老护理人员的短缺。”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罗守贵告诉记者,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,也是大势所趋,今后无论是在家庭、社区还是养老、护理机构,机器人或相关智慧化设备都能节省大部分人力,实现包括递送、代步、助餐、助浴等在内的功能。
 
  03、需从“适老化”到“老年友好”
 
  根据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测算,2017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约为2.2万亿元,2020年增至4.27万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%;2023年,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约为6万亿元。
 
  上述《报告》也称,现阶段,我国智慧养老产业领域,一方面,由央国企、保险、地产等多元市场主体陆续加入,丰富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供给;另一方面,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日趋多元化,健康管理类、可穿戴设备、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百家争鸣,管理类信息平台初具规模。
 
  国药康养总经理徐亚峰告诉记者,智慧养老行业所存在的痛点、难点包括:服务企业与产品企业融合不够,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机构融合不够,养老事业和银发产业融合不够,智慧化平台与落地应用场景融合不够等。
 
  为此,他建议,第一,需要由政府牵头来组织协会、院校、企业共同制定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及应用场景标准;第二,应对现有养老服务设施提档升级,扩大数智化养老服务和产品的场景应用,做到可体验,可宣教,可转化;第三,是要加大智慧养老企业研发生产、推广、资金及政策扶持力度;第四,是加大智慧养老相关人才培养,向社会输出专业化,高素质人才,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。
 
  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促进中心理事长冯建光告诉记者,详细来看,围绕高龄、独居、失能、失智的老年群体,一些如安全报警、监控监测、生命体征、睡眠监测、防走失等产品开发应用得较多,这也更加契合老年人的真实使用场景。但产品本身的价值与市场化的价格,是决定行业产品应用规模的主要原因。
 
  冯建光认为,当前老年人群心态更年轻、更有活力,因此,一些智慧化、数字化产品可以更细分,并针对老年人的生理、心理特点和消费习惯去开发适宜产品,这会是更大的康养智能产品市场。例如,老年人居家用药指导、慢病管理、健康保健、疼痛、睡眠、视听觉等,以及与老年人居家环境有关的“智慧化居家适老化改造”等,都是具有市场潜力的领域。
 
  04、发展智慧养老应避免泡沫化
 
  加快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是实现老有所养的重大民生工程,是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紧跟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向。但是,如何让智慧养老项目落地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,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综合性工程。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涉及面广、技术门槛高、前期投入大,需要政府、企业与其他各主体协同推进。
 
  在“互联网+智能化+养老”模式建设中,一方面需要建立统一标准采集数据资源、处理脱敏数据和保护数据隐私,以及打通户籍、医疗、社保、社会救助等部门的数据壁垒;另一方面,数字化、智能化与云平台建设投资大和维护成本高,尤其是应用场景、通信中台、视频中台以及移动终端等,需要持续性投入大量资金以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软件迭代更新,才能保障智慧养老产业有序运行。
 
  实现老有所养是一项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事业,而发展智慧养老产业不仅要恪守公共性和公益性,还要遵循市场规律和适应代际继替需求。
 
  一是当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,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,未形成集群效应,对于投资智慧养老产业和参与开发数字技术的企业来说,普遍存在资金投入、技术开发与经济收益相失衡的状态。一方面参与企业规模小、业态分散,对养老产品的开发和迭代更新不足,容易影响服务质量;另一方面智慧养老项目落地往往以社区(村)为承接点,在硬件设施配备、软件服务等方面有待完善,如场地建设不足、专业人才短缺、护理人员薪资待遇低等。
 
  二是作为养老服务体验的老人,通常年龄超过七八十岁,存在受教育水平不高、数字鸿沟较大等问题,智慧养老项目不一定适用。事实上,受我国传统孝道文化影响,老人的养老需求与体验普遍较为简单,老伴陪伴、子女轮养以及社区居家养老仍然是重要途径。这样的话,老人既可以满足精神需求,又可以寻求一定的获得感。然而,在智慧养老项目实施中,对于安置视频监控和实现一键呼叫模式,不少老人并不习惯,他们不仅对有偿服务普遍持冷漠态度,有时候甚至还可能引发孝道伦理风险等。
 
  当前,我国经济仍存在东西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同步,成本低、服务优的养老模式适合现阶段国情。因此,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应选择具备相应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建设,在探索与积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进行推广。一方面警惕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为打造“亮点”工程一哄而上,造成资源浪费;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尊重老人主体的养老意愿,防止智慧养老产品拉高养老成本,导致收入较低的老年群体望而却步。发展养老事业需要回归服务本身,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,为他们提供有获得感、低成本的养老服务才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初衷。
关键词: 智慧养老,老龄化
全年征稿/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:afzhan@foxmail.com
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智慧城市网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智慧城市网,转载请必须注明智慧城市网,https://www.afzhan.com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、技术文章、资料下载等内容,如涉及侵权、违规遭投诉的,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,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。
3、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4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